《先秦两汉》 相关资源 《儒家》相关讨论 相关资源 《论衡》相关讨论 [东汉] 80年 王充著提到《论衡》的书籍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四部丛刊初编》本《论衡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论衡》《汉魏丛书》本《论衡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论衡》《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论衡》《龙溪精舍丛书》本《论衡》[显示全部] 《四讳》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四部丛刊初编》本《论衡》:四讳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论衡》《汉魏丛书》本《论衡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论衡》《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论衡》《龙溪精舍丛书》本《论衡》[显示全部]
9 打开字典显示影印本四讳:
葬死人,先祖痛;见刑人,先祖哀。权可哀之身,送可痛之尸,使先祖有知,痛尸哀形,何愧之有?如使无知,丘墓、田野也,何惭之有?惭愧先者,谓身体刑残,与人异也。古者用刑,形毁不全,乃不可耳。方今象刑,象刑重者、髡钳之法也。若完城旦以下,施刑彩衣系躬,冠带与俗人殊,何为不可?世俗信而谓之皆凶,其失至于不吊乡党尸,不升佗人之丘,惑也。
《蔡中郎集》 [东汉] 152年-192年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四部备要》本《蔡中郎集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蔡中郎集》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本《蔡中郎集》[显示全部] 《卷十一》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四部备要》本《蔡中郎集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蔡中郎集》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本《蔡中郎集》[显示全部] 《上汉书十志疏》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四部备要》本《蔡中郎集》:上汉书十志疏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蔡中郎集》《汉魏六朝百三家集》本《蔡中郎集》[显示全部]
1 打开字典上汉书十... :
朔方髡钳徙臣邕,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。臣邕被受陛下宠异大恩,初由宰府,备数典城,以亲父故,依叔父卫尉质。时以尚书召拜郎中,受诏诣东观著作,遂与群儒竝拜议郎,沐浴恩泽,承荅圣问,前后六年,质奉机密,趋走陛下。遂由端右,出相外藩,还尹辇毂,旬日之中,登蹑上列。父子一门,兼受恩宠,不能输写心力,以效丝发之功,一旦被章,陷没辜戮。陛下天地之德,不忍刀锯,截臣首领,得就平罪,父子家属,徙充边方,完全躯命,喘息相随。非臣无状所敢复望,非臣罪恶所当复蒙,非臣辞笔所能复陈。臣初决罪,洛阳诏狱,生出牢户,顾念元初中,故尚书郎张俊坐漏泄事,当服重刑。已出毂门,复听续鞠,诏书驰救一等,输作左校。俊上书谢恩,遂以转徙。郡县促遣,迫于吏手。不得顷息,含辞抱悲,无由上达。既到徙所,乘塞守烽,职在候望。忧怖焦灼,无心复能。操笔成草,致章阙庭。诚知圣朝,不责臣过。但愚心有所不竟。臣自在布衣,常以为《汉书》十志下尽王莽,而止世祖以来,虽有纪传,无续志者。臣所师事故太傅胡广,知臣颇识其门户,略以所有旧事与臣。虽未备悉,粗见首尾,积累思惟二十馀年。不在其位,非外吏庶人所得擅述,天诱其衷,得备著作郎,建言十志,皆当撰录,遂与议郎张华等分受之,其难者皆以付臣。先治律历,以筹算为本,天文为验,请太师田注,考校连年,往往颇有差舛。当有增损,乃可施行,为无穷法,道至深微,不可独议。郎中刘洪密于用算,故臣表上洪,与共参思图牒,寻绎度数,适有头绪,会臣被罪,逐放边野。臣窃自痛,一为不善,使史籍所阙、胡广所校,二十年之思,中道废绝,不得究竟。慺慺之情,犹以结心,不能自达。臣初欲须刑,竟乃因县道具以状闻。今年七月九日,匈奴攻郡盐池县,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。一月之中,烽火不绝,不意西夷相与合谋,所图广远,恐遂为变,不知所济。郡县咸悄悄不知所守,且臣所在孤危,悬命锋镝,湮灭土灰,呼吸无期。诚恐所怀,随躯腐朽,抱恨黄泉,遂不设施,辄先颠踣,谨条诸志。臣欲删定者一,所当接续者四。前志所无,臣欲著者三,及经典群书所宜捃摭,本奏诏书所当依据,分别首目,并书章左。臣初考逮,妻子迸窜,亡失文书,无所案请,加以惶怖愁恐,思念荒散,十分不得识一,所识者又恐谬误,触冒死罪,披沥愚情。愿下东观,推求诸奏,参以玺书,以补缀遗阙。昭明国体,章闻之后,虽肝脑流离,白骨剖破,无所复恨。惟陛下省察,谨因临戎长霍圉封上。臣顿首死罪,稽首再拜以闻。
《史书》 相关资源 《史记》相关讨论 [西汉] 公元前109年-公元前91年 司马迁著提到《史记》的书籍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史记三家注》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古香斋袖珍十种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集解》《史记志疑》《史记疏证》《史记探源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正义》《传经堂丛书》本《史记短长说·青玉馆集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志疑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三书正伪+史记月表正伪》[显示全部]资料来源 相关资源 《列传》相关讨论提到《列传》的书籍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史记三家注》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古香斋袖珍十种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集解》《史记志疑》《史记疏证》《史记探源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正义》《传经堂丛书》本《史记短长说·青玉馆集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志疑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三书正伪+史记月表正伪》[显示全部] 《张耳陈馀列传》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史记》:张耳陈馀列传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》:张耳陈馀列传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史记三家注》:张耳陈馀列传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古香斋袖珍十种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集解》《史记志疑》《史记疏证》《史记探源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正义》《传经堂丛书》本《史记短长说·青玉馆集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志疑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三书正伪+史记月表正伪》[显示全部]
25 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张耳陈馀... :
汉九年,贯高怨家知其谋,乃上变告之。于是上皆并逮捕赵王、贯高等。十馀人皆争自刭,贯高独怒骂曰:“谁令公为之?今王实无谋,而并捕王;公等皆死,谁白王不反者!”乃轞车胶致,与王诣长安。治张敖之罪。上乃诏赵群臣宾客有敢从王皆族。贯高与客孟舒等十馀人,皆自髡钳,为王家奴,从来。贯高至,对狱,曰:“独吾属为之,王实不知。”吏治榜笞数千,刺剟,身无可击者,终不复言。吕后数言张王以鲁元公主故,不宜有此。上怒曰:“使张敖据天下,岂少而女乎!”不听。廷尉以贯高事辞闻,上曰:“壮士!谁知者,以私问之。”中大夫泄公曰:“臣之邑子,素知之。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。”上使泄公持节问之箯舆前。仰视曰:“泄公邪?”泄公劳苦如生平驩,与语,问张王果有计谋不。高曰:“人情宁不各爱其父母妻子乎?今吾三族皆以论死,岂以王易吾亲哉!顾为王实不反,独吾等为之。”具道本指所以为者王不知状。于是泄公入,具以报,上乃赦赵王。
《季布栾布列传》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史记》:季布栾布列传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》:季布栾布列传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史记三家注》:季布栾布列传《史记》:季布栾布列传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古香斋袖珍十种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集解》《史记志疑》《史记疏证》《史记探源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正义》《传经堂丛书》本《史记短长说·青玉馆集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志疑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三书正伪+史记月表正伪》[显示全部]
1 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季布栾布... :
季布者,楚人也。为气任侠,有名于楚。项籍使将兵,数窘汉王。及项羽灭,高祖购求布千金,敢有舍匿,罪及三族。季布匿濮阳周氏。周氏曰:“汉购将军急,迹且至臣家,将军能听臣,臣敢献计;即不能,愿先自刭。”季布许之。乃髡钳季布,衣褐衣,置广柳车中,并与其家僮数十人,之鲁朱家所卖之。朱家心知是季布,乃买而置之田。诫其子曰:“田事听此奴,必与同食。”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,见汝阴侯滕公。滕公留朱家饮数日。因谓滕公曰:“季布何大罪,而上求之急也?”滕公曰:“布数为项羽窘上,上怨之,故必欲得之。”朱家曰:“君视季布何如人也?”曰:“贤者也。”朱家曰:“臣各为其主用,季布为项籍用,职耳。项氏臣可尽诛邪?今上始得天下,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,何示天下之不广也!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,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。夫忌壮士以资敌国,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。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?”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,意季布匿其所,乃许曰:“诺。”待闲,果言如朱家指。上乃赦季布。当是时,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,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。季布召见,谢,上拜为郎中。
《田叔列传》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史记》:田叔列传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》:田叔列传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史记三家注》:田叔列传《史记》:田叔列传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古香斋袖珍十种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集解》《史记志疑》《史记疏证》《史记探源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正义》《传经堂丛书》本《史记短长说·青玉馆集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志疑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三书正伪+史记月表正伪》[显示全部]
2 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田叔列传:
会陈豨反代,汉七年,高祖往诛之,过赵,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,礼恭甚,高祖箕踞骂之。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,谓张王曰:“王事上礼备矣,今遇王如是,臣等请为乱。”赵王啮指出血,曰:“先人失国,微陛下,臣等当虫出。公等柰何言若是!毋复出口矣!”于是贯高等曰:“王长者,不倍德。”卒私相与谋弑上。会事发觉,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。于是赵午等皆自杀,唯贯高就系。是时汉下诏书:“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。”唯孟舒、田叔等十馀人赭衣自髡钳,称王家奴,随赵王敖至长安。贯高事明白,赵王敖得出,废为宣平侯,乃进言田叔等十馀人。上尽召见,与语,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,上说,尽拜为郡守、诸侯相。叔为汉中守十馀年,会高后崩,诸吕作乱,大臣诛之,立孝文帝。
3 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田叔列传:
孝文帝既立,召田叔问之曰:“公知天下长者乎?”对曰:“臣何足以知之!”上曰:“公,长者也,宜知之。”叔顿首曰:“故云中守孟舒,长者也。”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,云中尤甚,免。上曰:“先帝置孟舒云中十馀年矣,虏曾一人,孟舒不能坚守,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。长者固杀人乎?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?”叔叩头对曰:“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。夫贯高等谋反,上下明诏,赵有敢随张王,罪三族。然孟舒自髡钳,随张王敖之所在,欲以身死之,岂自知为云中守哉!汉与楚相距,士卒罢敝。匈奴冒顿新服北夷,来为边害,孟舒知士卒罢敝,不忍出言,士争临城死敌,如子为父,弟为兄,以故死者数百人。孟舒岂故驱战之哉!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。”于是上曰:“贤哉孟舒!”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。
《酷吏列传》提到《酷吏列传》的书籍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史记》:酷吏列传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》:酷吏列传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史记三家注》:酷吏列传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索隐》《古香斋袖珍十种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集解》《史记志疑》《史记疏证》《史记探源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乾隆御览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史记》《钦定四库全书》本《史记正义》《传经堂丛书》本《史记短长说·青玉馆集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志疑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史记三书正伪+史记月表正伪》[显示全部]
9 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酷吏列传:
武帝即位,徙为内史。外戚多毁成之短,抵罪髡钳。是时九卿罪死即死,少被刑,而成极刑,自以为不复收,于是解脱,诈刻传出关归家。称曰:“仕不至二千石,贾不至千万,安可比人乎!”乃贳贷买陂田千馀顷,假贫民,役使数千家。数年,会赦。致产数千金,为任侠,持吏长短,出从数十骑。其使民威重于郡守。
《汉书》相关讨论 [新 - 东汉] 36年-111年提到《汉书》的书籍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汉书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前汉书》《汉书疏证》《汉书辨疑》《汉书注校补》《汉书补注》《汉书艺文志拾补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汉书辨疑》《古逸丛书》本《汉书食货志》《汉书艺文志条理》《融经馆丛书》本《汉书蒙拾·后汉书蒙拾》《指海》本《汉书西域传补注》《民国四明丛书》本《汉书地理志稽疑》[显示全部] [又名:《前汉》]《纪》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汉书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前汉书》《汉书疏证》《汉书辨疑》《汉书注校补》《汉书补注》《汉书艺文志拾补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汉书辨疑》《古逸丛书》本《汉书食货志》《汉书艺文志条理》《融经馆丛书》本《汉书蒙拾·后汉书蒙拾》《指海》本《汉书西域传补注》《民国四明丛书》本《汉书地理志稽疑》[显示全部] 《高帝纪》提到《高帝纪》的书籍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汉书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前汉书》《汉书疏证》《汉书辨疑》《汉书注校补》《汉书补注》《汉书艺文志拾补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汉书辨疑》《古逸丛书》本《汉书食货志》《汉书艺文志条理》《融经馆丛书》本《汉书蒙拾·后汉书蒙拾》《指海》本《汉书西域传补注》《民国四明丛书》本《汉书地理志稽疑》[显示全部] 《高帝纪下》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汉书》:高帝纪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前汉书》:高帝纪下《汉书疏证》:高帝纪下《汉书辨疑》《汉书注校补》:高帝纪下《汉书补注》《汉书艺文志拾补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汉书辨疑》《古逸丛书》本《汉书食货志》《汉书艺文志条理》《融经馆丛书》本《汉书蒙拾·后汉书蒙拾》《指海》本《汉书西域传补注》《民国四明丛书》本《汉书地理志稽疑》[显示全部]
30 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高帝纪下:
贯高等谋逆发觉,逮捕高等,并捕赵王敖下狱。诏敢有随王,罪三族。郎中田叔、孟舒等十人自髡钳为王家奴,从王就狱。王实不知其谋。春正月,废赵王敖为宣平侯。徙代王如意为赵王,王赵国。丙寅,前有罪殊死以下,皆赦之。
《志》提到《志》的书籍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汉书》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前汉书》《汉书疏证》《汉书辨疑》《汉书注校补》《汉书补注》《汉书艺文志拾补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汉书辨疑》《古逸丛书》本《汉书食货志》《汉书艺文志条理》《融经馆丛书》本《汉书蒙拾·后汉书蒙拾》《指海》本《汉书西域传补注》《民国四明丛书》本《汉书地理志稽疑》[显示全部] 《刑法志》提到《刑法志》的书籍 电子图书馆底本:《武英殿二十四史》本《汉书》:刑法志《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》本《前汉书》:刑法志《汉书疏证》《汉书辨疑》《汉书注校补》《汉书补注》:刑法志《汉书艺文志拾补》《光绪广雅丛书》本《汉书辨疑》《古逸丛书》本《汉书食货志》《汉书艺文志条理》《融经馆丛书》本《汉书蒙拾·后汉书蒙拾》《指海》本《汉书西域传补注》《民国四明丛书》本《汉书地理志稽疑》[显示全部]
18 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刑法志:
丞相张苍、御史大夫冯敬奏言:“肉刑所以禁奸,所由来者久矣。陛下下明诏,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,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,于盛德,臣等所不及也。臣谨议请定律曰:诸当完者,完为城旦舂;当黥者,髡钳为城旦舂;当劓者,笞三百;当斩左止者,笞五百;当斩右止,及杀人先自告,及吏坐受赇枉法,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,已论命复有笞罪者,皆弃市。罪人狱已决,完为城旦舂,满三岁为鬼薪白粲。鬼薪白粲一岁,为隶臣妾。隶臣妾一岁,免为庶人。隶臣妾满二岁,为司寇。司寇一岁,及作如司寇二岁,皆免为庶人。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,不用此令。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,如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。臣昧死请。”制曰:“可。”是后,外有轻刑之名,内实杀人。斩右止者又当死。斩左止者笞五百,当劓者笞三百,率多死。
32 打开字典显示相似段落刑法志:
孙卿之言既然,又因俗说而论之曰:禹承尧舜之后,自以德衰而制肉刑,汤武顺而行之者,以俗薄于唐虞故也。今汉承衰周暴秦极敝之流,俗已薄于三代,而行尧舜之刑,是犹以鞿而御駻突,违救时之宜矣。且除肉刑者,本欲以全民也,今去髡钳一等,转而入于大辟。以死罔民,失本惠矣。故死者岁以万数,刑重之所致也。至乎穿窬之盗,忿怒伤人,男女淫佚,吏为奸臧,若此之恶,髡钳之罚又不足以惩也。故刑者岁十万数,民既不畏,又曾不耻,刑轻之所生也。故俗之能吏,公以杀盗为威,专杀者胜任,奉法者不治,乱名伤制,不可胜条。是以罔密而奸不塞,刑蕃而民愈嫚。必世而未仁,百年而不胜残,诚以礼乐阙而刑不正也。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,删定律令,篹二百章,以应大辟。其馀罪次,于古当生,今触死者,皆可募行肉刑。及伤人与盗,吏受赇枉法,男女淫乱,皆复古刑,为三千章。诋欺文致微细之法,悉蠲除。如此,则刑可畏而禁易避,吏不专杀,法无二门,轻重当罪,民命得全,合刑罚之中,殷天人之和,顺稽古之制,成时雍之化。成康刑错,虽未可致,孝文断狱,庶几可及。《诗》云“宜民宜人,受禄于天”。《书》曰“立功立事,可以永年”。言为政而宜于民者,功成事立,则受天禄而永年命,所谓“一人有庆,万民赖之”者也。
共37段落。第1页,共4页。 跳至页1 2 3 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