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10岁的小儿子突然反复问你们,“人死了会去哪里呢?爸爸和妈妈死了会去哪里呢?”你面对还不到10岁的小儿子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,感觉完全不知所措。我能理解你作为妈妈的焦虑和担忧, 很多父母面对小孩子关于死亡的提问都会不知所措。
我知道你很着急小儿子的问题,很希望我能快点告诉你该怎么办。我非常理解你迫切的心情。同时,我也记得小时候我妈妈常说的一句方言,大致意思是“越着急忙慌,耽误时间越长”。 再换个角度讲,你是来信求助的那个人,在谈孩子的问题之前,我首先关注的对象是你。
面对小儿子的问题,你和孩子爸爸都很担忧,也很无力。但你并没有被担忧所淹没,而是积极主动地来信求助。我看到的是,你内心依然是有一些力量的。而且,我还看到,你成功地把大女儿送进了大学,你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妈妈。在你陷入慌乱的时候,看见自身内心的力量,就像看见了自己的主心骨,让自己能够挺直被压弯的腰板。
我想与你分享一位非常有主心骨的母亲的故事,她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母亲。史铁生在名作《我与地坛》中写道,他在“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”,他找不到工作,也找不到出路,最终在荒废的地坛公园里躲避世界。有时,史铁生在地坛里“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……这样想了好几年”。他“那时脾气坏到极点,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,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。”史铁生在母亲去世后才想到,“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,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。”
史铁生的母亲完成了这道难题。他说,“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。”母亲能够理解史铁生心里的苦闷,理解他“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”。他说,虽然母亲“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”,但是母亲还是接受他一个人几乎每天都去地坛。母亲也理解要给儿子“一点儿独处的时间”,所以她从来没有提过陪他一起去地坛。
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说, “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。”史铁生的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双腿残废后的内心苦闷,也接纳儿子一个人坐着轮椅“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”去地坛, 母亲的节制和有所不为里藏着对儿子深深的爱。
史铁生也越来越深地感受到了母亲的爱。他说,“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,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。”但是,坚忍而节制的母亲,从来没有发泄地对他说过“你为我想想”。有好多回,史铁生在园子里待得太久了,母亲就去地坛找他。史铁生说,“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,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,她就悄悄转身回去。”但有的时候,母亲又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儿子。有一年,史铁生无意间听到两个散步的老人说,“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。”他才想到,“这么大一座园子,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,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。”多年来,史铁生“头一次意识到,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,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”。 史铁生的母亲对残疾儿子的爱是有边界有节制的,也是坚韧有力的,史铁生在母亲死后都能感受到母亲的爱。
回到你和孩子爸爸身上,你们成功养大了大女儿,但是对小了姐姐12岁的小儿子太溺爱了。
小儿子快10岁了,你和孩子爸爸分开睡,也要保证他和爸爸晚上一起睡, 这样对小儿子的爱既不节制,又没有边界感。而且,小儿子到了小学高年段, 你依然全职在家照顾他,对他也是一种过度保护。人们常说,“关心则乱”,你和孩子爸爸对小儿子过度的关心,反而打乱了他正常的身心发展进程。
我今天刚好在给大一的同学们讲《发展心理学》这门课,讲到了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人格发展理论。在这个理论中, 孩子7到12岁这个阶段处于学龄期,主要的发展任务和危机是“勤奋对自卑”,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体验能力。
在这个阶段,儿童会去发展与他人一起合作的能力。 你和孩子爸爸过度地用自身能力去保护他,反而阻碍了小儿子去体验他自己的能力。当孩子过度地依赖父母的保护时,也不会那么“勤奋”地成长,自己的能力发展就滞后了。他与同龄人在一起时,往往会体验到自己不如别人的消极感受,就会觉得自己很无能,容易出现“自卑感”。以《自卑与超越》闻名于世的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认为, 被溺爱的孩子长大后很难与他人建立合作关系。
当你小儿子习惯了依赖父母的时候, 他就希望父母能够永远保护他,自然也就会恐惧父母会死去。当他感到自卑、无能的时候,怕黑胆小也就不难理解了,自然也会回避回老家跟其他孩子们玩耍。
无论是你还是小儿子,都会对未知感到恐惧。当你理解了小儿子的内心后,你自身的恐惧和焦虑也会下降,你也会重新变得更坚韧了,然后也就可以给小儿子力量了。
具体怎么办呢?首先,你可以试着接纳小儿子关于死亡的问题,找个时间耐心地跟他聊聊天。你可以 详细询问孩子这么问背后的想法和感受,是不是害怕爸妈死了之后自己没有依靠, 并且对孩子的情绪予以理解。你们还可以一起读读相关主题的绘本故事,比如,《活了100万次的猫》和《一片叶子落下来》等。当然,清明节他不想回老家,也不要强迫他。
然后, 孩子爸爸和小儿子逐渐分开睡。一步一步来,先尝试让爸爸和他换到姐姐的房间,父子俩分床睡。睡前爸爸或者你可以给他读读英雄故事,等他睡着后再离开他的床。等姐姐读研究生或者工作后,就鼓励小儿子自己独立睡觉。
到时小儿子开始独立睡觉的时候,也可以先开着小台灯。你还可以给小儿子讲讲世界首富马斯克的童年故事。他小时候也很怕黑,后来他看了一本物理书,知道了黑暗的本质。原来,黑暗并不是多了什么妖魔鬼怪,而是缺少了光而已。当未知成为已知,黑暗也就不那么可怕了。
最后,你可以 鼓励小儿子多与同学接触。同时, 你也不妨尝试出门重新找个工作。以自己作为榜样,母子俩都走出家门去探索外面丰富的世界。
祝知己知子,有爱有界!
袁杰老师
2025年3月6日
202心事咨询室, 你的心事我会听!
来信参与方式:
1 点击以下链接:
https://act.xkb.com.cn/s/F6IR2NOr
2 邮箱:
3 扫码参加:
采写: 新快报记者 王娟 陈钰涵
编辑:乐丹娜
校对:吴习
关注新快报
● 关注民生,消费维权,力推公益,民有所呼,我有所应;深读城市,守护家园,为留住乡愁奔走疾呼,为传承文脉献策建言,以专业调查探求真相,以舆论监督促进法制完善;深入田间地头,为乡村振兴奔波不息;深耕文化,专注文艺,助力文化强省建设……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