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后上班第一天,继续学习
本篇笔记写的是“芾”字,比较生僻,许多人跟我一样,第一次认识这个字的,是因为作家巴金,本名李尧棠,字芾甘,中国现代作家,芾为多音字,巴金的字该读哪个音呢?本篇笔记搞定这个问题。
开始学习“芾”字前,照旧对昨天笔记写的“訚”字做简要回顾。
“訚”字的读音为yín,它由“门”和“言”两个部分组成,其中“门”象征城门或界限,“言”表示说话。“訚”字的本义是城门守卫在执行职责时的言行举止,他们通过言语来指导和告诫过往行人,确保城市的安全和秩序。这个字引申为和悦而正直地争辩,以及形容一个人谦和恭敬的样子。《论语》中提到“与上大夫言,訚訚如也”,展现了孔子在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交谈时,保持中正和悦的态度,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“仁”和“礼”。
上篇“訚”字的内容,简要回顾这些,来看本篇笔记写的“芾”字。
(芾·康熙体)
“芾”为多音字,有fèi、fú两个读音,承担不同的含义和用法,简单搞清楚“芾”的本义后,再来研究这两个读音的含义和用法。
“芾”是“巿”的本字,金文写作,指事字,所指何“事”?
“巿”字,实际上是在“巾”字上边加了指事符号“”。“巾”字为“屮”字的倒写,屮为草,巾为倒垂的草,即远古先民用于遮羞的草裙,先民用一根绳子连缀草茎,围在腰上,既可挡光遮羞,又不影响劳作时的自由活动。
而“巿”字上边的指事符号,则表示将遮羞草裙系在腰间,故“芾”字本义为遮羞用的草裙。
远古先人用草裙作为遮裆的服饰,以保护隐私部位。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后,人们开始使用布巾来代替草裙,这种布巾因其遮羞的功能而被称为“遮羞布”。
草裙被布取代后,“巿”之本义便消失了,便加草头构成“芾”字,表示用草、树叶等做成的遮羞短裙。
从电视剧里能知道,古人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,所以遮裆的布巾在跪坐时也会自然地覆盖在膝盖上,因此这块布巾也被称作“蔽膝”,这样的称呼比“遮裆”更为文雅,避免了直接的不雅含义。
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说:巿(芾),韠也。上古衣蔽前而已,巿以象之。天子朱巿,诸矦赤巿,大夫葱衡。从巾,象连带之形。凡巿之属皆从巿。
他认为,“芾”字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服饰,这种服饰只覆盖身体的前部,用“巿”(即“芾”的古字)来象征它。郑玄注解《礼记》时提到,古代的人们耕作和打渔为生,穿着动物的皮毛,先意识到需要覆盖身体的前部,后来才意识到需要覆盖后部。
后来的君王们改用布帛来制作衣物,但仍然保留了只覆盖前部的设计,这是为了不忘记根本。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颜色的服饰。天子穿着朱红色的服饰,诸侯穿着赤红色的服饰,卿大夫穿着葱绿色的服饰。孔子时代,天子、三公、九卿穿着朱红色的服饰,诸侯穿着赤红色的服饰。
可见,许慎对“巿”字的解读,依旧不是其本义,并且体现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,于引申义中结合社会义。
来看下“芾”字两个读音的含义和用法。
当“芾”字读fú音的时候,
①表示草木茂盛;
②通“韨”,表示古代礼服上的蔽膝;
③通“黻”。宋代书画家米芾,也作米黻。
当“芾”字读fèi音的时候,
①常用“蔽芾”搭配,形容枝叶幼小;
②做名词,姓氏。
《诗经·召南·甘棠》:蔽芾甘棠,勿翦勿伐。
“蔽芾”可以理解为树木的幼小枝干和嫩叶茂盛,足以遮蔽或覆盖某物。在古代,甘棠树常被种植在庭院中,既作为食物来源,也作为观赏植物。“翦”(jiǎn)意为修剪,“伐”意为砍伐。所以“勿翦勿伐”就是说不要去修剪也不要去砍伐。
整体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,甘棠树的幼小枝干和嫩叶茂盛,足以遮蔽或覆盖,因此不要去修剪它,也不要去砍伐它。
现在,你知道巴金的字“芾甘”该怎么读了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