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新手养鳑鲏,做好这 3 件事,轻松养出好状态
很多人觉得鳑鲏 “便宜、常见,随便养养就行”,结果忽略了细节,导致鱼养不好。其实只要做好这 3 件事,哪怕是第一次养鱼的新手,也能把鳑鲏养得活、养得漂亮:
1. 鱼缸布置:模拟 “原生环境”,让鳑鲏有安全感
鳑鲏在野外喜欢躲在水草里,既能躲避天敌,又能在水草间觅食,所以鱼缸里一定要 “种水草、放石头”:
水草选择:选好养的阴性水草,比如蜈蚣草、水榕、莫斯,不用太多,占鱼缸的 1/3 就行,既能给鳑鲏提供躲避的地方,又能净化水质(水草能吸收水里的硝酸盐);
放底砂和石头:在鱼缸底部铺一层细沙(比如河沙、石英砂,厚度 2-3 厘米),再放几块光滑的鹅卵石,模拟河边的浅滩环境,鳑鲏会在沙子里找食物,也会在石头上休息,状态更自然;
别放 “尖锐物品”:鳑鲏的鳞片比较薄,鱼缸里别放有棱角的石头、贝壳,避免它游动时划伤身体。
2. 喂食:“不挑食但要适量”,别喂太多撑坏它
鳑鲏是杂食性鱼类,不挑食,在野外吃藻类、水生昆虫、浮游生物;带回家后,喂这些食物就行,简单又方便:
主食:喂普通的热带鱼饲料(颗粒状、下沉型的最好,鳑鲏喜欢在底层觅食),每天喂 1 次,每次喂的量让它 5 分钟内吃完,别喂太多,剩下的饲料会沉在水底污染水质;
辅食:偶尔喂点 “天然食物”,比如冻红虫、丰年虾(解冻后喂),或煮软的菠菜叶、胡萝卜丁(剪碎了喂),既能补充营养,又能让它的颜色更鲜艳;
别喂 “人类食物”:比如面包屑、米饭、肉类,这些食物要么不好消化,要么容易污染水质,会让鳑鲏生病。
3. 混养:“选对小伙伴”,别让鳑鲏受欺负
鳑鲏性格温和,不会主动攻击其他鱼,但如果跟太凶猛、太大的鱼混养,很容易被欺负(比如被孔雀鱼追着咬尾巴,被鹦鹉鱼吃掉)。所以混养要选 “温和、体型差不多” 的鱼:
推荐混养品种:麦穗鱼、棒花鱼、白云金丝鱼、小型灯科鱼(比如红绿灯、宝莲灯),这些鱼性格温和,跟鳑鲏习性相似,能和平共处;
别混养的鱼:大型热带鱼(比如鹦鹉鱼、地图鱼)、凶猛的小型鱼(比如斗鱼、曼龙鱼)、杂食性的底栖鱼(比如清道夫,会抢鳑鲏的食物);
混养密度:30 升的鱼缸,养 5-8 条鳑鲏就行,再搭配 2-3 条其他小型鱼,别太拥挤,否则水质容易坏,鱼也容易打架。
三、养鳑鲏的 “小惊喜”:能繁殖,但要满足 1 个特殊条件
很多鱼友养鳑鲏久了,会想尝试让它繁殖,其实鳑鲏繁殖不算难,但有一个 “特殊要求”—— 需要 “蚌” 的帮助,这是它跟其他鱼最大的不同。
在野外,鳑鲏会把卵产在淡水蚌(比如河蚌)的鳃里,蚌也会把幼体寄生在鳑鲏身上,两者是 “共生关系”;如果鱼缸里没有蚌,鳑鲏的卵很难孵化成功。
所以如果想让鳑鲏繁殖,可以在鱼缸里放 1-2 只健康的河蚌(从河边捞或网上买,注意别带寄生虫),蚌不用喂食,靠过滤水里的浮游生物就能活;等鳑鲏到繁殖期(一般是春天,水温 18-22℃),雄鱼会变得特别鲜艳,追着雌鱼跑,雌鱼会把产卵管伸进蚌的鳃里产卵,之后雄鱼在蚌的附近射精,卵在蚌鳃里孵化,大约 2-3 周后,小鳑鲏就会从蚌里游出来。
不过新手不用特意追求繁殖,先把成鱼养好,熟悉鳑鲏的习性后,再尝试繁殖也不迟。
四、养鳑鲏常见误区:这 3 个 “错” 别犯,否则鱼白养
最后,总结 3 个新手养鳑鲏最容易犯的错误,避开它们,能让你的鳑鲏活得更久、更漂亮:
1. 误区一:“从野外捞回来直接丢进鱼缸”
野外的鳑鲏适应了自然水质,突然放进鱼缸里,水质、水温变化大,很容易 “应激”(比如躲在角落不动、不进食),甚至死亡。正确做法是:把装鳑鲏的袋子放进鱼缸,让袋子里的水和鱼缸水温度一致(大约 30 分钟),然后每隔 10 分钟往袋子里加一点鱼缸水,让鳑鲏慢慢适应水质,1 小时后再把它放进鱼缸,减少应激反应。
2. 误区二:“鱼缸不换水,觉得‘水浑了再换’”
有些新手觉得 “鱼缸水只要不清澈就换水”,其实等水变浑了,水里的有害物质已经超标了,这时候换水对鳑鲏刺激很大。正确的换水频率是 “每周换 1 次,每次换 1/3”,不管水清不清澈,都要按时换,保持水质稳定;换水时别用水管直接冲鱼缸底部,避免把底砂里的脏东西冲起来,污染水质。
3. 误区三:“觉得鳑鲏‘便宜,死了再捞就行’”
虽然鳑鲏很常见,价格也便宜,但它也是一条生命,而且养久了会发现,鳑鲏很有灵性,会认识主人,看到你靠近鱼缸会游过来要食物。用心照顾它,看着它从 “不起眼的小鱼” 变得色彩鲜艳、活泼好动,也是养鱼的乐趣所在,别因为它便宜就随便对待。
其实养鳑鲏就像养其他宠物一样,需要一点耐心和细心,只要了解它的习性,做好基础的饲养工作,就能让它在鱼缸里健康生活。你小时候有没有捞过鳑鲏?或者你养鳑鲏时遇到过什么问题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,一起交流养鳑鲏的经验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